酒行天下,和酒友撩酒!

好酒故事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好酒故事

“三茅”故事 ,贵州“赖茅”、“王茅”、“华茅”

从贩盐巨富、鸦片商转为开烧坊“三茅”创业史茅台镇原为茅台村,因建村于赤水河畔台地上,古时茅草遍地,故名“茅台”。自清乾隆十年(1745...

盐商转酒,从贩盐巨富、鸦片商转为开烧坊,三茅故事

“三茅”创业史

茅台镇原为茅台村,因建村于赤水河畔台地上,古时茅草遍地,故名“茅台”。自清乾隆十年(1745年)贵州总督张广泗疏浚赤水河航道,川盐入黔至此起驳,号称“仁岸”。至此人口剧增,成为黔北四大集镇之一,始盛于世。清代曾更名为“益镇”。1930年民国政府置“茅台镇”,解放后1953年成为仁怀县政府所在地,1967年因办公楼失火被烧毁,县政府迁往中枢镇。

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,成为茅台镇酿酒多的重要原因。而“三茅”能够成为其中的佼佼者,绝非偶然。

在茅台镇酿酒的,首先是贵州首富华联辉。根据《茅台酒厂志》、《仁怀县志》等官方资料的记载,华联辉原籍江西临川,始祖于康熙年间来贵州经商,几代人都以贩盐为业,并以此发家致富。他家酿酒,原因有些偶然。

1862年,华联辉的祖母彭氏闲谈中说起年轻时路过茅台曾喝过一种好酒。华联辉到茅台时,一场战乱方过,到处残垣断壁,原先的酒坊也夷为平地。华联辉便找到昔日酒师,重建起作坊“成义烧坊”,果酿出如祖母当年所饮之酒。于是继续酿造,作为家庭饮用或馈赠亲友。起初规模不大,仅两个窖坑,年产1750公斤,酒名叫“回沙茅酒”,喝不完的在茅台和贵阳的盐号代销。其子华之鸿接办之初,仍作为附带业务经营。直到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后,才引起重视,年产量扩大到8500—9000公斤。

1879年,仁怀县大地主石荣霄、孙全太和“王天和”盐号老板王立夫合股开设“荣太和烧坊”,因取石、孙两人名字及“王天和”店名的各一字定名。后孙收回投资,“荣太和烧坊”遂更名为“荣和烧坊”。几年后,另一股东王立夫病死,其子王和星虽有股权,但烧房实际已落入石荣霄手中。石荣霄原本姓王,后为石家养子,王立夫死后,石乃复为王姓,到石荣霄的长孙王少章时,烧房已为王家独揽。1930年前后,孙全太的后人孙明远在军阀部队任职,借股权问题制造纠纷,要求清算历年账目。是时王少章已死,由其弟王泽生接办,王泽生知孙明远难以对付,送去茅酒一千瓶了事。以后,王泽生又仗势迫使王立夫的后人“自愿”退出,把烧坊据为己有。1949年,王泽生死,“荣和烧坊”由他的儿子王秉乾继续经营,窖坑由两个增加到四个,酒的产量也由1000—1500公斤增加到3500—4000公斤,后来又增加两个大窖,生产能力达12000多公斤,但由于管理落后,常年产量不足一半。

1929年,贵阳人周秉衡于茅台开办“恒兴烧坊”的前身“衡昌烧坊”。周原在贵阳与贾文钦合伙开设“天福公”商号经营鸦片,后因风险太大,转向经营茅台酒。周一开始就修建了17个大窖,经过两年的筹备和基建才正式投产,但投产不久,“天福公”破产,把酒坊的流动资金挪用去还债,被迫解雇了20多人,只留下酒师和一个帮工勉强维持生产。到1938年,周秉衡与民族资本家赖永初合伙集资8万元,周以酒厂作价入股。赖积极抓酒坊实权,周之子外派运销货物时吃喝嫖赌,亏空两万多银元。赖提出归还欠款,周只好把烧坊卖给赖永初,赖补给周七千银元。赖接手后更名为“恒兴烧坊”,并扩大经营,购进12匹骡马作为推磨之用,工人增至40余人,最高时达60多人。到1947年,年产酒量提高到32500公斤左右。同时赖永初利用“恒兴”总号招牌搞地下钱庄吸收存款,转而做茶叶、桐油、黄金、棉纱生意,并利用在外地所设商号扩大酒的销路。抗日战争胜利前后,赖永初已跻身政界,当上了贵阳市参议员,兼任贵州省银行、重庆大川银行经理等职务。

三家私营酒厂的老板,华问渠、赖永初住贵阳市,不轻易到厂,王泽生虽住城里,亦少过问厂务,他们都是依靠经理总揽其事。经理和会计都是老板的心腹。他们之间还互相制约,彼此都可以向老板打报告,控制是相当严格的。账务也比较健全,除年终分红外,平时要乱搞不行。

在互相倾轧和官府敲诈中生存


百年赤水.酱香美酒

厂家直销.微信获取

1672370987798.png

相关内容

文章评论

表情

共 0 条评论,查看全部
  •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